走在家鄉的鄉間,月光像流水一樣柔和地照在小路上。一陣微風吹來,門口的大槐樹和院子里的杏樹一起奏起了子夜墮胎歌。安静的小院里,思緒飛扬,回憶被打開。
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場景。父親總是蓋著薄被子睡在他家門前凉亭下的椅子上,感受著那個简單年代最简單的感情。人生的大部分記憶都是上帝赐予的特殊禮物,教會人們如何度過人生,並將這種經歷傳遞給下一代。在這里,我的父親講述了他過去的故事。
四十年前,父親上學的時候,背個發髻上學是很正常的事。那時候我家離學校十幾里地,只能住校。我一周要去上學六天。周日下午奶奶會準備爸爸的口糧,主要是黃包子和红薯,還有少量的黑小麥粉包子。白面包子只能過年吃。奶奶會把馒頭和一罐辣椒放在佈袋里放三天。父親和他的小夥伴們會背著馒頭步行去學校,然後在周三下午回家接他們,每周兩次,年復一年。
每天早上,學生會用尼龍網袋包好包子或红薯,放在爐子上的大蒸笼上。當時學校免费給學生熱包子。通過他們帶來的包子,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每個學生的家境,有黃包子,黑包子,白包子。不同颜色的包子分亞洲、非洲、歐洲,很像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里描寫的。爲了保護自己的口糧,他們每個人都會準備一個木箱,把家里的包子全部裝回去。一是防止別人偷吃,二是防止老鼠咬人。鼕天更好。夏天的話,不到兩天就會發徾變質,會長绒毛,咬一口還會拉出細丝。悲傷、委屈、失望、無助交織在一起,令人心酸,讓父親刻骨铭心。在贫窮的悲慘中挣紮,沒有互相嘲笑,也沒有互相比較。他們陽光純净,心靈純净,樂於學習,在黑面包子的命運中努力活出白面包子的味道。
回想起這些,我久久不能释懷。相比父母的童年,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,有更好的生活條件,有更多的歡樂和幸福。父辈們贫窮的生活,甚至有些艱辛,是父親最幸福的時光。酸甜苦辣醎,磨砺著辛苦父母的精神。
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,爲了支援困難地區,我們的父辈抛棄了家園和事業,投身於祖國的建設。他們來到西南西北的深山峡谷和大漠戈壁,用血汗谱寫了慷慨激昂的宏大樂章。正是先辈們艱苦奮鬥的“三線民族精神”時刻告诫我們,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昂首阔步,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明天。